车轮上的腐败,会所中的歪风,治理初见成效。公款乱出书,也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深恶痛绝的不良现象,该摆上议事日程,好好刹一刹了。
    当然,各地公费出书,成绩有目共睹,不可一概而论,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
    一曰,粗制滥造,质量低劣。
    具体表征为“炒冷饭”,比如前几年浙江温州永嘉出的一套乡土文化丛书,内容平平,谈不上有多少新资料,更缺乏原创性,却耗资巨大,饱受读者诟病。有的负责同志离任之前,吩咐下属盘点任期内的所谓亮点,仓促编印成书,以示留念,其质量也可想而知。
    二曰,过度包装,浪费惊人。
    具体表征为动辄8开精装,如柯逢春《鹅塘老人回忆录》、南怀瑾《故园书》,其实以内容而论, 16开足够。前者篇幅不足1万字,标点稿早已被收入《温州文史资料》第七辑(1991年),其书法水平也很一般, 2013年手稿影印出版,定价 380元,又有多少人买?书画集、摄影集,也并非越大、越厚、越豪华就越合适。如果题材内容与装帧不相称,效果则适得其反。此外,有的地方出书,不考虑实际需要,印数动辄三五千,发行工作却跟不上去,积压很多,办公室变成库房,造成不小的浪费(新华书店能否配合是另外的话题)。
    三曰,题签不当,品位下降。
    具体表征为请负责同志(善书者不在此例)题写书名或扉页,以示报答。如苍南出的《苏渊雷墨迹选》,编者硬要请县委宣传部长题签。部长先生勉为其难,最后读者不以为然。众所周知,苏渊雷先生是具有全国声望的学者,部长先生并不是书法家,他的题签如何与之相称?为难领导,好心办坏事。当然,抬轿子的不在此列。
    四曰,习惯挂名,和气大伤。
    有的负责同志既当编委会主任,又挂名主编,给参与实际工作的人士造成很大的精神刺激,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干群党群关系,严重挫伤了具体工作者的积极性。有的同志担心领导不支持,给领导挂上顾问、名誉主编甚至主编的头衔。是不是过虑?长此以往,后来出书的同志在书上就不敢不挂主管分管领导的名字,怕坏了所谓的“规矩”。
    与此相关的还有:有的部门热衷于请负责同志作序。如今类似序言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是他人代笔,负责同志圈阅认可,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前几年鹿城区印出一本大型宣传画册,但是直到“两会”之前还无法分发,皆因负责题字的区委书记杨某出访滞留不归,所有书籍堆压下来,最后该如何处理?无独有偶,瓯海、龙湾两区也出现类似情景,好端端的大批出版物成为一堆废纸。此举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还损害了社会风气。
    后果如此严重,岂容等闲视之!那如何解决呢?
    对症下药,鄙见也有四条:
    一是树立新的政绩观,出书不以篇幅开本装帧速度论英雄,而以质量品位社会效益决高下。从提升温州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出书的意义,统筹出书的各个环节。再也不要自娱自乐,分分送送了事,应该千方百计做好发行工作。多出读者自愿掏腰包买的书、读者确确实实需要的书,有生命力、有保存价值、能传承文化的书。
    二是出台《公款出书暂行办法》,明确出书程序与底线。哪些书可以出?哪些书优先出?哪些书如何出?如何保证质量?如何确定开本、印数与定价?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有的地方也搞过所谓的选题论证,但是如今愿意直言发表不同意见的人很少,意见能够被采纳的则少之又少。而且,有的主办者可以将有不同意见的人士“排除在外”。对此,迫切需要拿出具体的应对之策。
    三是统一列入年度预算,年底决算,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尽可能地杜绝浪费,及早刹住草率出书、过度包装与摆阔奢靡之风。
    四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破除署名挂名的潜规则。领导同志一般不挂名主编,不挂名作序,更不题签。单位团体出版的图书,序言可以单位或者团体的名义署名,不一定用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包括会长、理事长)的名义。确有必要者,另当别论,报请组织部门(或其他合适的部门)备案。

点赞(0)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