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读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企及的事情。因为古代寻常百姓大多是没有机会读书的,读书是富家子弟的专享,皇家贵族的特权。一则读书资源短缺。古代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甲骨、金石、帛绢的物力不说,就是光几十年如一日写就一本书的人力而言,也只能皇亲国戚能耗费得起。
二则,如此稀缺之资源当然也就不会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以享用了,唯有“高大上”的贵族来专享。如此说来,读书因物而贵,确是件体面风光又“高贵”“奢侈”的事儿。
后来寻常百姓有机会读书了,“学而优则仕”的大背景下,读书打通了一条寻常百姓走向仕途“兼济天下”的通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乎样样都可以读书实现,平民百姓也可以由此踏上仕途,从此锦衣玉食、衣食无忧,过得体面风光、令人艳羡,读书前景可谓绩优、看好,鼓舞着有识有志之士飞蛾扑火追寻之。读书因着美丽的前景似乎也是件高雅的事儿,也难怪孔乙己都以“读书人”自居!
再后来,读书人一不小心摔跤跌成了“臭老九”,一些视读书为功利的人不再读书,甚至举起旗帜堂而皇之地糟践书,千百年来的积淀就这样遭遇浩劫。
可是愈是糟糕的环境下,愈是显示出读书之真高贵,“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一些人躲起来读书,偷偷在夜里读书,忙里偷闲边劳作边读书,被关在“牛棚”依旧读书。书籍是“真读书人”之伊甸园,读书是“真读书人”之精神追求,不以物而贵,不因功利而追寻,只因内心的平和、心灵的契合而向往之。
无疑,读书自娘胎里出来,就携着“高贵”的基因,是件奢侈的事儿。人人有书可读的时代里依旧如此,可以读书获取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慰藉,却不一定有荣华富贵。
可以读书改变命运,却不一定飞黄腾达。可以读书赢得尊重,却不一定显贵……因为读书本就是耗时又耗力却只关乎心灵的事儿,“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是,“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如是,“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亦如是,也正因为此,才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是件优雅高贵的事儿,而如今读书又是件“极容易”的事儿,几块钱便可淘得几本书,加之公共图书馆免费无门槛提供借阅服务,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又见缝插针,无疑,读书在当下社会是最实惠的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