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怕世间多风雨 一生都在旅途中
——走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研究馆员、《客家风情》杂副总编辑邹荫生
资深耆儒
紫金在穗乡亲中有一位被著名图书馆学专家、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原馆长黄俊贵教授称为:为人率真善良、做了不少好事,交际能力很强的人;《客家风情》杂志总编辑刘伟涛称他:社会信息资源图书馆馆长;被广东图书馆学会会长、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教授称为“万事通”的人。“万事通”的称谓,源自他心胸豁达、博学多才、交际广阔、乐于助人等优良品格,很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
这人就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研究馆员、广东图书馆学会资深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原理事,《客家风情》杂志副总编辑邹荫生。
为了了解邹荫生老师,我与他相约在广州员村访谈,那是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年过七十的他依然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迈着矫健的步伐准时赴约,和善健谈的邹老师知道我的来意后,便与我如拉家常般的聊开了,淡淡的茶香中,让我走近了他快乐又多彩的人生世界。
他是广东省紫金县中坝镇邹屋排村人。1962年,骨瘦如柴、体重仅有78斤的他,是当年紫金中学200多名考生中考上大学的五人之一,以优异的成绩被全国重点大学—武汉大学化学系录取,1968年大学毕业工作。10年后的1978年,他又考取了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科技情报专业。
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工厂、机关、大学、公司、公共图书馆、核心期刊编辑部等部门工作。不仅当过工人、生产调度、技术员、机关干部和大学教师,而且还担任过文化信息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名誉教授、协会顾问等职务。
他曾任湖北省高校文献课研究会会长、中南五省高校文献课研究组组长、全国化工院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信息工作丛书》总编辑、湖北省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广东省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广东省期刊协会理事、广东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紫金岭南文昌城文化教育研究会顾问、中华邹氏族谱编委、广东省邹应龙文化研究会顾问、全国化学化工文献系列丛书编审等职务。
邹荫生老师
厚德善性
他先后参与筹办过两所民办大学,创办了两所文化信息公司与一个省级图书文化信息协会。他敬业爱岗、开拓进取,为教育事业和图书文化信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4年6月,他与游清泉教授(原全国政协委员、现为湖北开放职业学院院长。)共同发起创办了湖北农村函授教育科技咨询中心,任该“中心”第一副主任。在该“中心”的基础上,于1985年11月又和游清泉教授等人发起、筹办我国第一所国家承认学历、民办公助的湖北函授大学(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校名,现改名为湖北开放职业学院)。1992年7月,他从武汉高校调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信息部工作,短短三个月后,又于1992年11月发起创办了广东珠江信息公司,任法人代表,常务副总经理。次年春,该公司与广东省劳动局所属的人才服务部门等单位共同组建了当年省内外知名度很高的广东省人才劳务市场。1994年8月因工作需要,调任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论坛》杂志编辑部主任兼常务副主编。
2000年春,邹老师在广州又应邀参与筹办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任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筹委会委员、顾问。
2005年11月,退休后的他仍被原单位返聘两年,继续任《图书馆论坛》常务副主编一职。
2014年4月,退休近十年的邹老师又四处奔走,参与发起创办了广东省图书文化信息协会。
为了人生的理想追求,他坚守、他执着、他任性。凡是他认准的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阻力或障碍,他都一如继往地做下去。
“回首人生几十年,做人、做事真的要执着、要任性。一个人活在世上,第一是要学会做人、做好人;第二是要学会做事、做好事、做成事。”邹老师说到高兴处,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如返老还童般的天真活泼,不少人都说他的心态比三、四十岁的人还年轻,在朋友圈中有人称他是老顽童。
“任性?”我惊讶地诘问。没想到能言善辩的邹老师竟然对时下流行语信手拈来,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是啊,郑板桥说人生难得糊涂,我说人生难得真正的清醒啊。对温暖他人,、开心自己的人生追求我很执着、很任性,为教育事业、图书文化信息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毕生追求,我也很任性。”邹老师轻轻地嗫了一口茶,微笑着望着我。
邹老师做事很执着、很任性、很高调,做人却很低调、十分善良,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有一副菩萨心肠,北京大学《大学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王波博士说他是图书馆界从业人员中真正的明白人、善良人、好老人之一。邹老师做过不少好事善举,他对人真心真诚,善待同事、同学、亲友、乡友,近几年村里修桥修路,他都带头捐款,村里有考上大学的,或有乡亲来广州寻医看病的,在经济上有困难的。他得知后,都会解囊相助。六年前在乡亲们推举下,他任广州地区中坝乡亲会会长,他当会长的第一件事就采纳了乡亲甘集增教授的提议,为中坝敬老院打井、安装热水器,春节给老人们发红包。现在年过七十的邹老师还经常为老乡、同事、同仁等升学、求职、求婚等牵线搭桥,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热心人、充满爱意与善意的好人。
邹荫生老师跟学生们交流
博学有为
邹老师三十多年来致力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术研究,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50多篇,是2002年至2006年间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作者之一。他用功刻苦,一步一个脚印,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他主编、参编各类图书30多本并有多本书获奖,主编的《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一书已被20多所院校作为教材、参考书;他主持或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并获省级科研进步奖等多项奖项。
邹老师对撰写学术论文有独特的见解,近二十年来,他先后应聘到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广州图书馆等省内外70多所大学、公共图书馆、党校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等单位开设《撰写学术论文技巧》的讲座,收到很好的效果。
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退休后的邹老师并没有在家,颐养身心,反而比在职时更加忙碌。由于他博学多才、知识面宽、朋友多、人脉广,有不少单位主动找上门来,请他出来任职。为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余热。他先后受聘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刊副主编、广东《客家风情》杂志副总编辑、《广东教学报》执行副主编。在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南洋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私立华联学院、广东省图书文化信息协会等近十个单位任顾问或客座教授。
“莫怕世间多风雨 , 一生都在旅途中。”望着笔者,邹教授朗声一笑,回顾70多年的风雨人生,冷暖日夜,饱尝人生旅途酸甜苦辣,历经得失,却依然乐观淡定从容。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农家孩子,经过不断努力拼博,能够一生从事钟情的教育事业、图书文化信息事业并做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确实不易。
笔者面对眼前这位老乡学者几十年来对知识、对教育、对文化、对学术的坚守与执着,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达观人生
十多年前,邹老师的一些人生感悟被北京大学《大学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王波博士称为“邹氏人生观”。
近几年,邹老师又发表了多篇有关研究人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过好每一天等颇有深度的文章,先后被广东、湖南等省的六十多所大学、中学、企业、公共图书馆等单位邀请开设有关《科学发展观与现代人生》、《理想人生与当代大学生素养》、《如何开启幸福人生大门》等内容的讲座或作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人生格言》收录了邹老师撰写的多条人生格言。2007年9月12日的《老人报》以整版篇幅刊发了邹老师撰写的《科学发展观与现代人生》一文,此文被该刊评为当年的六篇金牌文章之一。
“邹老师,认识你的人都说你对人生感悟颇深,请你谈谈对人生的成功与幸福的看法。”笔者笑笑的望着邹老师。
“我认为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比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妻子、孩子、老子,而是比一生中做好事、善事的次数,比好心情的天数。我对幸福的认识是:幸福是没有硬性标准的,各人追求的幸福是各不相同的。我个人认为:幸福是衣食无忧、精神富有、关系和谐、博爱自由、安康开心、无虑无忧。”邹老师坦然地回应着。
“邹老师,请你讲讲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笔者意犹未尽。
“那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要掌握一个度、要学会算总账、要换位思考、要珍惜生命、健康、家庭、亲情,一个人要善良、要奉献、要包容、要感恩、要活到老学到老、要开心过好每一天!”。笔者深感认同。
“邹老师你的微信群号为什么叫老邹0.618?你每天发微信近10条,内容都是正能量的,得到众多微友的点赞,0.618有什么寓意?”笔者有点好奇。
“0.618是黄金分割定律,我在这里拿来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不是神,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对领导、父老乡亲、老师、同学、朋友、子女不要苛求十全十美,只要求有百分之六十一点八相同即可,我们应多看他人的长处,多想他人对自己的好处,少说他人的坏处。要有包容心,这样活得才不辛苦,朋友才多,活得才开心。”邹老师淡淡的说。
邹老师为人真诚善良,他乐于助人、广交朋友的名声远播,他的微信朋友圈已有近千人,业界有人称邹老师是广东“民间图书馆学会会长”、“救助站站长”,精神“粘合剂”。
员村的夜色特别迷人,笔者采访完邹老师已是夜晚十一点了。目送和颜悦色的邹老师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耳边不禁响起他近日所写的那首发自肺腑的人生感悟诗:
人生匆匆日夜忙,过去岁月梦一样,
名利得失长江水,世事如棋东海浪。
世人都是过路客,勿因名利丢安康。
爱国爱家爱亲友,凡事提供正能量。
多做善事多积德,不枉世上走一趟。
呵呵,生活中的邹荫生老师就是这样任性,就是这样善性。